千里实践之旅,感受真实新疆 2012.09.11

——记清华毕业生服务新疆公共部门状况调研实践支队

作者:武健、吴筱君

  “用最真实的方式,感受最真实的新疆”。由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团委书记吴筱君辅导员和新疆大学政管学院团委书记娄金虎老师带队,来自清华大学的10名同学与来自新疆大学的7名同学对在新疆政府公共部门工作的清华校友们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援疆清华毕业生在新疆工作、生活的真实情况。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战场之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所在,也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自2009年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新疆形成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局面,对稳定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经济结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在毕业之后投身于新疆发展建设的浪潮中去,在新疆留下寻梦的身影,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壮美的篇章。

  2012年9月2日,由清华大学和新疆大学组建的暑期联合实践支队分成四支小分队,分别前往清华毕业生徐恒杰、陈芳、陈雷、袁伟平和王海龙的工作或生活地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访谈内容不仅包括工作内容、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工作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当前生活压力、居住环境、业余活动等生活方面的问题,以及校友选择在毕业后来到新疆工作的心路历程。谈及在疆工作生活的最大困难和担忧,很多校友坦言对家庭的担忧是最大的,千里离乡在外,父母一直是心中的牵挂。也有不少校友对个人在这里的发展和能做出的贡献有一定担心,“现在我最担忧的就是我们这群人来新疆到底能为新疆的发展,能为新疆的未来做些什么。当初立下豪言壮语,如果最后一事无成的话,那来我们来这里的意义在哪里?”袁伟平学长如是说。而在讲到一路走来最大的感触时,陈雷校友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新疆发展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疆发展滞后的现状和新疆急需发展的迫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好在中央的三次新疆工作会议以来,国家的很多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疆的差别化产业政策,新疆能够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发展一些产业,部分缓解新疆发展落后和新疆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外,校友在访谈中提到的对清华毕业生来疆工作的建议,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展望等话题,都使实践队员深受启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生活与家庭的压力与牵绊、理性的抉择与报国的热血,这些矛盾和困难在校友的恳切话语中给了实践队员以许多思考和启迪。

  在此之前,联合实践支队还与校友赵晨曦、邓佚和申立忠进行了座谈。其中邓佚校友已在新疆工作五年并有丰富的在南疆艰苦地区基层工作的经验。邓佚于2007年硕士毕业后,意识到国家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战略转移和结构升级的大方向,考虑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契合,抱着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离开家乡浙江,选择新疆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初到新疆时,邓佚在阿克苏市的政法委工作,各方面条件很不错。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把工作做踏实,他主动申请去县里工作。接触县里的工作之后,他更加意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又主动申请到乡里工作,把自己真真正正地沉在基层。在谈到自己的一次次选择时,其理性的分析中流露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让实践队员们深深感动。相信时代的发展、相信新疆的发展、相信自己的选择,这也许正是这一批投身新疆的清华毕业生所抱有的坚持。

  通过与校友面对面访谈,实践队员掌握了清华学子在新疆工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学校的就业引导工作以及在校学生了解更真实的新疆有着重大的意义。 
 

图 1实践支队的同学在采访徐恒杰、陈芳夫妇

  清华大学-新疆大学联合实践支队于8月31日抵疆后,首先参加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的201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录公务员赴疆工作座谈会。当日上午,自治区人社厅、公务员局、人事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招录学生代表和新招录公务员参加了会议。自治区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的相关领导、乌鲁木齐市代表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代表首先介绍了招录政策和相关的落实情况。2009年到2012年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招录的毕业生代表随后相继发言,结合学校政策和培养方针,介绍了在疆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的感想。清华大学历来倡导其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毕业生代表将这句口号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许多自己新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自律、勤奋踏实、虚心学习、做好小事、敢于担当等都是毕业生代表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也是对新招录毕业生的建议和希冀。 
 

图 2 实践支队的同学参加自治区人社厅举办的 
201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录公务员赴疆工作座谈会


  当日下午,清华大学与新疆大学团委的代表们进行了简短的座谈会,两校就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以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清华大学作为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10所高校之一,近年来与新疆大学进行了密切合作,在学科建设、师资骨干队伍建设、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了对新疆大学的支持。共青团的建设作为组织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次简短的座谈对于增进两校友谊、促进两校交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次日,在疆工作的清华毕业生陈雷、周杰、陈芳、孙浦哲、王海龙、郝正虎和袁伟平带领来自清华大学实践支队的辅导员和同学们走进基层,来到乌鲁木齐市附近的石人子沟村,了解基层工作开展情况,更加近距离地感受新疆发展的情况。期间村长马志坚同志介绍了石人子沟村在近些年的大发展以及村民大力发展旅游业致富的事迹,清华毕业生校友与实践支队的辅导员和同学们都深受启发,同时对于一些政策落实情况和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了对于基层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来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和实践支队成员还进行了内部交流,在讨论基层工作情况之余,畅谈离开学校来到新疆这段时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图 3  实践支队的同学走访石人子沟村委会


  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实践支队还分别赶赴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体验新疆产业化发展建设情况,并了解两区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作为新疆经济增长的有力带动者和发展改革的桥头堡,对于新疆的发展建设和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许多清华校友也选择在毕业后来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为新疆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援疆政策的不断推进,这片美丽的土地正在敞开胸怀迎接改革和发展,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人才的到来。此次实践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通过走访和座谈交流,了解新疆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和校友在疆的工作情况后,实践队员都深受鼓舞。相信新疆一定会成为祖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一朵美丽的浪花,相信新疆一定会成为优秀毕业生施展本领和抱负的广阔舞台。

  联合实践支队得到了清华大学团委、校研工部、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新疆大学团委和政管学院的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联系电话: 010-62772989
传真:010-62794399
E-mail:ieoffice@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舜德楼5层


Copyright © 2014-2021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