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人们,远方的生活 2017.04.14

站在时间的那边,看清过去和未来的自己

32 潘可涵

 晓菲说让我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我是不想拒绝的。因为在靠谱又长得帅的学长里面,我算是比较乐于助人的。但是她告诉我说,限定在一千五百字。那没办法,看来你必须请我吃顿饭了。

       一个学期的生活每天都是一个个小故事,怎么讲得完呢。好在她说,今天只讲三方面:生活,学习,还有一点建议。

 

生活

这里的生活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生活完全属于自己。清晨打开冰箱切一片cheesecake,拿出两片面包火腿和番茄,再视心情决定三明治里面的奶酪是夹清香的Mozzarella还是醇厚的Cheddar。然后梧桐树影间的晨光投进窗户,点亮自己一天的生活。自己的公寓,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自己的生活。

在陌生的异国城市里面自己扎根生长。而城市很棒。亚特兰大挂着四季不落的阳光和微笑。

还有舞蹈和朋友。艺术是超越语言的,通过舞蹈认识了很多美国或是中国的朋友。搭过舞伴的人里面有大自己二十岁整的清华学姐,有年龄相仿却是全职主妇的台湾姑娘,有平常的美国女生。还认识了一起喝酒的哈尔滨老乡。从北卡罗来纳州比赛回来的八小时车程,和三个美国朋友畅聊恋爱人生理想。亲切得如同和室友在卧谈。

当然还有旅行。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遇见新的惊喜,在萨凡纳小镇遇见一盏黄昏时刻的煤油灯,燃亮街角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翻过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道道山脊,从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岩层映着斑斓诡谲的色彩,咫尺悬崖下的科罗拉多河躺在寒武纪的岩层上静静流淌;在迈阿密慵懒的午后,从沙滩上回来的五个人在古巴餐厅门外的遮阳伞下,喝着冰镇的Mojito,看门口的女孩子时不时跳一段古巴舞。旖旎的风光和旖旎的人。

 

学习

佐治亚理工的工业工程排名全美第一,理工科美国排名第三,仅次于MITCalTech;在这里的一个学期让我对于清华和GT(佐治亚理工Georgia Tech简称GT)的区别,不同的教学体系,乃至中美大学的教学风格有了些许认识。篇幅有限,这里就讲讲两边的工业工程。

从三个角度讲;一,规模:早有耳闻美国的工业工程应用极其广泛,到了那里才知道,不但工业工程是GT的第一大系,而且工业工程毕业生本专业的就业机会极多,很多企业里面都有工业工程职位;二,课程:除了GTISyE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等同IE)没有我们系人因方向的课程之外,两所学校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样。从课程来讲,两所学校相近,但是清华IE更难,更深;GT课程偏向应用。小到课程中案例分析的应用,大到毕业设计——GT的每组工业工程师们毕业时需要自己联系企业,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工业工程项目。三,职业导向:每学期GT会办一场招聘会,GTISyE还会自己举办一场招聘会。GT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花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更久专门用来实习,灵活毕业。综合起来,清华胜在数学基础和科研能力;而GT胜在就业能力和职业导向。

        

建议

交换之前听学长学姐说,交换的生活是他们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十二月自己在迈阿密的海风中踏上返程飞机的时候,真的感到了

当然交换生活会给你在清华的经历留下些许遗憾。会有无法续写的故事,会有错过的课程和社工;会错过这个学期大家共同的经历和有趣的事;会错过清华洒满银杏叶的秋天和北平的第一场雪……

不过这个学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比宝贵、无可替代的机会。如果前路已定,你笃定地想出国深造,那么交换可以让你提前认识你规划中未来的样子,看看它究竟适不适合自己;如果你想留在国内发展,那么这可能是你在几年之内最好的,获得国际视野的机会。而在大学生活过半之际,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经历了一种迷茫的、努力了许久之后疲惫的状态,交换生活则给了我新的节奏。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山玩水,是这半年让我离开了清华忙碌得甚至有些盲目的生活,让自己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和未来。

 

交换的日子让我和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很多。一句收场——愿我们对过往的一切情深义重,然后更加精彩地,向前走。

 

 

 

丹麦交换手记

31 韩蕾

大三的秋季学期,我有幸得到了赴丹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DTU)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近半年的交换过程中,我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经历,收获颇丰。

学习篇

交换的首要目的自然是学习。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在欧洲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或者院系。还好DTU的选课政策十分宽松,作为交换学生可以自由跨院系选课。最终,我选择了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工程、随机过程、交通建模和统计质量控制这四门课程进行学习。

DTU学习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自由。这里采用欧洲通行的ECTS学分制度,一个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段对应5学分——看起来并不轻松,但实际上在这4个小时的时间里,通常只有2个小时是教授真正讲课的时间,而另外2个小时则留给学生在助教的带领下做练习和作业。课堂不点名,学生当然可以选择不来上课,也可以选择听完讲座后离开。我认为这种时间上的自由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步调来完成学习。例如,有时可能没有完全听懂课上的内容,这时盲目进行练习是无用的,倒不如回去重新温书;有时,学生可能更需要的是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真正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因此,这种讲座+练习和讨论的模式是十分有用且高效的。另一方面,在课堂讲座上也能感受到自由的气氛和对学生更大程度的体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问,而教师都会尽自己最大可能、细致地进行解释。在教学中,老师也会多次询问学生是否跟上进度,确保自己的教学效果。

DTU学习的另一个感受,就是课程对实用性的强调。工科是应用的科学,作为一个理工院校,DTU的课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在我所选择的课程中,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工程、交通建模是完全的工科课程。在课程中,我们被要求就实际的系统或交通问题进行讨论,作业也是根据实际问题简化而来。统计质量控制介于统计学和工程学之间,老师会先介绍统计学知识,进而向我们阐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所学,向他人解释。而随机过程虽然是纯粹的数学课,但是同样地,由于其是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我们的练习乃至最终考核都是实际的问题。换句话说,学成者应当具备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模型的能力。这种对实用性的强调和关注让我印象深刻。在我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一些课程过于注重理论,导致学生在怎么用上毫无头绪;一些则轻视了理论体系,直接从例子到例子,学生只会照猫画虎,无法向他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而在DTU的学习中,我则彻底地感受到必须既能知道用什么,又要知道怎么用

最后我想谈一谈考试。DTU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包括笔试、口试、报告等——这也是自由的一种体现,老师和学生可以就课程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方法。笔试既有我们熟悉的固定时间、地点的考试,也有所谓的“Take Home Exam”,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答案(多半是以简要报告的形式)。这种考试出于对学生的理解,以我所经历的随机过程考试为例,建模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数学软件,因此固定化的考试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这种考试也是对学生诚信的考验,学生必须保证自己在考试期间不与他人交流或是不窃取网络成果。很遗憾的是,我的另一门课统计质量控制的期中“Take Home Exam”中就发现了作弊行为,一位同学将题目上传网络索求答案。因此我们的期末考试被迫改为了口试。原本是出于对学生的体谅,也出于为了更好地考察掌握知识的程度所实行的考试制度,却被人利用,最终影响的是所有人。这样的事件无疑会让老师和学校在选择“Take Home Exam”时更加谨慎,而这是多么令人遗憾。

在期末考试中,我有两门课程都是口试,要与教授和另一位监考员面对面,就一个或多个所学的内容发表讲演和回答问题。口试无疑是让人紧张的,可作为学生,无法决定自己的考试形式,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最终出乎我意料的是,口试是我考完后最为自信的。口试最重要的是体现你真正掌握了所学,也就是说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涉及的知识,因此,在复习阶段,就必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复习口试的过程让我受益很多,也将知识真正内化。在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可以查到某些计算的参数,也不必记住某个公式,但知道用怎样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必须的,而这,正是口试所着重考察的。或许,就我个人的经验,口试是相当不错的一种考核形式了?

生活篇

众所周知丹麦物价高,实际生活其中也不得不渐渐适应。倘若自己做饭的话,在饮食上的开支还算是可以接受。但交通上的花费显然就大多了。这次我们清华的五个同学都被分配到距离校园20公里的一处学生公寓Denmarks Internationale Kollegium。公寓位于一个市镇的中心区,生活设施齐全,相比住在Campus Village的条件是好了很多。但另一方面,由于从住处到学校要1个小时,导致我们很难在学校留到很晚,也因此错过了不少活动,实在是遗憾。

在丹麦生活,难免要与市政、邮政、银行等机构打交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工作人员的友善。这里不愧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工作人员活泼热情,会给予你最大程度的帮助。他们的工作也同样不失效率,这是源于他们尽可能地减少了手续的步骤,同时也将更多的业务交由网上自助办理。这让我体会到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身在国外,一个全新的环境,大事小事都要自己操心,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是渐渐适应下来,也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全新节奏。最大的收获是与你一同交换的同学是最坚定的盟友,大家一起分享经验、解决困难,一起享受异国生活的乐趣。

 

最后的最后,对于这次交换,我想说我没有任何一秒钟产生后悔的念头。在全新的环境中,你可以发现一个全新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角度,想到一些自己以前从未思考过的事情。这些影响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像是一种气场,默默地塑造着你的个性与处事方法。这半年的交换让我收获很多,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继续努力!

 

 

从深圳到剑桥

剑桥 丁敏杰

 

       夏日的午后,徜徉在剑桥街头,偶遇许许多多从中国过来夏令营的孩子,脸上写着好奇,兴奋,宛若当年的自己。回想起来,从中国到英国,从深圳到剑桥,从来英国读一年硕士到最后留下来工作,一路走来,虽历经艰难困苦,倒还是要感谢命运的眷顾。

 

在荔园本科的生活

 

       四年的悠悠岁月,如今只剩下一些记忆的碎片。印象中天气总是很热,我汗津津的躲在图书馆里看书。那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要在四年内拿两个学位,我要出国。于是总是忙忙碌碌的穿梭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依稀记得每个学期都排的满满的课表;各种各样的实验报告;一场接连一场的考试。终于让我修够了80门课,顺利拿到两个学位,以及英国五所高校的硕士课程无条件录取通知书。然而,我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好好读书的乖乖女,逃过自认为没有意义的课,当过家教,做过电话销售,摆地摊卖过东西,参加过创业大赛,学游泳,学跆拳道。自认为大学是学生时代的尾声,以及进入社会的前奏,应该好好把握,体验生活,学习各种技能,为踏入社会,自己谋生,甚至打拚出一番事业做好准备。正如这个时代每一个青年人一样,我也经历过大一的迷茫困惑,刚从应试教育的魔爪下逃脱,开始独立自主的思考未来。我将来做什么,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记得爸爸回忆他上大学时有多意气风发,在小本子上写下我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正直的人。言语间尽显深深的时代烙印,但又不乏一些更古不变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代人呢?我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在翻阅了各个高校的考研专业以及要求后,决定学习双学位,将来走交叉学科的路线。在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做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不乏做研究的聪明人,每年发表的论文无数,但是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却为数不多。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做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人,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带着这样的信念,我来到了英国求学。

 

留学的岁月

 

       依稀记得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紧张,惶恐。我如空降兵一般空投到这里,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不了解这里的社会制度,语言障碍,甚至所学专业除我以外再没有第二个中国人。由于所学专业为研究型硕士,除了授课式教学,每个学期还有一个研究项目要做。学业异常繁重。曾经因为作业的分数太低而蒙在被子里号啕大哭,哭完了写了很多励志的话鼓励自己;曾经觉得老师的考试结果反馈中从来都是鸡蛋里挑骨头,到终于在反馈中见到老师表扬的话语;曾经在多元统计分析的课堂上盯着伊朗老师的大胡子,听着口音浓重的英语便开始溜号,到最后数学和计算机都是拿着优秀的成绩毕业。在经历了中英两种教育体制后,曾思考过两种体制的利弊。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但大都缺乏创造性思维。我可以很轻松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缺乏质疑和思考。而英国的教育体制没有强迫学生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但是学生大都思维活跃,每堂课下来都会提出好多问题,有些问题的确提的很有深度,也是我知识的盲区。英国的教授也比较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每次选课题做项目,都给我们列出多个选题自由选择(当然这也是由于本专业只有9个学生的缘故)。一年的留学生活,紧张忙碌,各方面都提升了很多,最后凭借实习时候的优秀表现,我顺利的在英国找到了工作。

 

异国的职场

 

       人生的际遇就是那么让人难以琢磨,当初我的目标设定只是出国留学,而没想到命运的造化,让我轻轻松松的在英国找到了工作。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面试了几份工作,全当去练习口语了,没想到竟然拿到了offer,在一家国际知名的研究所里工作,或许得益于专业选的好吧。英国的工作节奏相对悠闲很多,或许是因为在研究机构的缘故。早九晚五的生活,闲暇时候健身,看书,游历欧洲各国,倒是过了段惬意的生活。然而此后的人生并没有一帆风顺,在经历了事业的低谷期,瓶颈期后,我也在认真思考职业发展方向。或许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迷茫,然而,还是希望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一些事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自己的人生活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来。

 

 

 

 

 

此行朝鲜:不悔云归处,只恨太匆匆

社科 张丽丽

 

       朝鲜时间54日上午1040,由平壤开往丹东的列车开启。我们的朝鲜之旅结束了。如果除却路上耗费的时间,我们实际在朝鲜停留的时间只有两天三夜,过于短暂,我还没有办法对朝鲜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还没有仔细欣赏过朝鲜的夜景,还没有和导游、导购之外的朝鲜人有过什么直接的接触,还没有参与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中去。

 

       每次离别前,心里总免不了一番伤感或留恋,这次更是,因为我是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地方的。三天前,火车从丹东驶向平壤,跨过鸭绿江,就是朝鲜境内,我们坐着火车,趴在车窗上看外面的事物,对什么都充满了欣喜。任何与朝鲜有关的事物都能引起我们一阵欢呼,骑自行车的路人,田间工作的农夫,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悬挂着领导人巨幅头像的建筑物......

       看到车窗外农民耕作的情景,我的脑海中立马显现出了几个字:桃花源。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了很久,无论是在平壤还是开城,或是在并无人烟的路上。也许是带着想象的成分,总觉得他们的生活特别淳朴,轻松自在,没有什么压力,而这一直是我所向往的。

 

       在旅行进入倒计时的时分,我真的萌发出强烈的想去朝鲜留学的欲望,甚至还考虑过去朝鲜工作,认真地和同行的小伙伴说了一下我的想法,询问他们的意见。还打算回国后向国关的老师咨询一下,问问怎样才能去朝鲜留学。

       在回来的列车上,特别碰巧的,遇到了一位在朝鲜留学9年的学长,他从高三就开始在朝鲜上学,一直到现在,是金日成综合大学第一位本硕博连读的男生,在他之前有类似学习经历的是两个学姐。我喜出望外的打听他在朝鲜的留学生活,为什么要选择去朝鲜留学,将来是否打算留在那里,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去朝鲜留学,要经历什么样的申请程序......不过听学长讲述后,我才知道我去朝鲜留学的可行性并没那么高。一方面朝鲜并未对外开放,还是一个很封闭的国家,另一方面,去朝鲜留学的几乎都是语言生,也就是具有朝鲜语学习背景的人,因此北外、北二外等学校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

 

       你可能会好奇,我怎么会想到去朝鲜去留学。虽然有点心血来潮的意味,但也不是完全的一时兴起。我对朝鲜的喜爱之情从我朋友圈的状态可见一斑,他们的“三免政策”更是吸引我,也就是免教育费用,免医疗费用,免房屋费用,而住房、教育、医疗还是我们的“三座大山”,多少人终其一身也只不过是为了能在大城市买一套房,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能老有所养、善始善终。朝鲜可能的确物资匮乏,封闭保守,但这对于一个对物质生活并无特别追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和我一起去朝鲜的几个同学很不熟悉不能用网的生活,即便是朝鲜的特级酒店也没有wifi信号,按常理而言,我这么一个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应该极其不习惯才是,但事实上并没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我从手机的禁锢中暂时解放出来。除了想炫耀的时候发朋友圈却不能发会感到一丝遗憾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不适感。

       我知道这几天的朝鲜之行只呈现给了我她美好的一面,我们其实都很想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但酒店旁边就是军营,晚上灯光微弱,只能看清前方几十米远的路,用不了地图导航,羊角岛酒店又恰好在一个岛上......我们只能透过大巴车车窗观察外面的人,抓拍女交警执勤时的动作。

       我以往都会讲讲旅途中认识的人,因为他们也构成了旅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这次由于朝鲜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认识的人反倒是其次的了,暂不讲述,不过还是感谢给我讲故事的所有人,感谢容忍我聒噪和“爽朗”笑声的所有人,感谢一路替我拍照的人,你们让这个旅途更完整。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联系电话: 010-62772989
传真:010-62794399
E-mail:ieoffice@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舜德楼5层


Copyright © 2014-2021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