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召开至今,工业工程系已举办了5次研讨会,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做了深入的探讨。
2007年,工业工程系完成了建系以来“着重于知识”和“着重于实践”的两次跨越,开始了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创新力,我们究竟缺少什么?相对于工业工程系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研究生教育,国内本科生教育中偏重于知识传授的不足暴露出来。教师们感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停留在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层面,更要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与创新技能。于是,以“提升本科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一系列教学尝试与改革开始启动,这些尝试与改革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我要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创新力是创新性思维、学生个人动机和学生所能获取创新性资源的交集。”工业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郑力说,“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在系主任萨文迪的带领下,郑力、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所长饶培伦等教师开始了一项为期10个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实验。这次实验选择了本科生的三门课程为改革对象,分别采用实验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不同组学生进行授课,运用定量研究全面探索学生学习“动机”、“资源”、“思维”之间的关系。“在实验教学法中,每门课程都会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讨论。”饶培伦介绍说,“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提供包括课程项目具体描述的教学大纲,并提供如何处理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等具体信息。我们会在课前和任课教师讨论提问引导、如何留作业等每一个细节,再通过课堂记录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虽然辛苦,但这项实验成果坚定了大家之前的判断。通过实验,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讨论可大大强化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单一课程对提高学生创造性作用不显著;增加学生讨论不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他们还测得了增加多少课堂讨论才能使效率最大化的数据。
与创新型教学方法实验同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也围绕着激发学生“我要学”紧锣密鼓地展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讲授者、布置研究型的大作业、通过SRT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中,开发了学生群体性的学习行为,建立了工业工程系特有的专业文化。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具有交叉性的学生团队组织,并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就连让一些教师和学生头疼的“学习与社会工作时间分配”问题,工业工程也尝试着有效的解决方法,其途径不是“分割”,而是基于学生兴趣的“融合”。根据偏重管理的学科特点,教师允许学生在一些科目中将自己组织的典型学生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和运作作为专业课程作业;教师可以在同时包含学生专业课程信息和社会工作信息的数据库中动态观察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对学生的任务分配;另外,专业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项目来源。
工业工程系还为学生的创新力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工业工程系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系列课程,建立了更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和实验室也相继建立。其中,“物流系统实验室”因其设计独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能检验学生的决策能力,获得了2007年美国工业工程学会(IIE)“教学创新奖”。“人因工程实验室”也成为中国工业工程学界中具备了研究心理与生理、个体与群体的条件,包括人机交互、工作环境与组织、虚拟现实与仿真、人体运动跟踪和人体测量设备的实验室,获得2008年英国工效学学会主席奖章。
改革对工业工程系的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效果。2008年,大四学生高斐、高超和董俊宏的企业生产实习论文获得了美国工业工程学会学生论文竞赛冠军。
但这些探索与成功并没有让工业工程系停下探索的脚步。每一次研讨都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参与。在第四次研讨会上,不仅有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的专题讲座、教育研究院专家李曼丽的主题发言,还有本系教授的授课思考和学生们的教学建议。
“现在所做的远远不是我们的结论,我们还在探索。”郑力说,“我们希望将教育的所有环节都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单元的组合,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推进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深度,从而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力的道路。这条路会很漫长,有可能5年、10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但我们会长期不懈地坚持。”
工业工程系将以创新型教学方法实验为基础,开展“本科生四年创新力培养教学研究规划”,通过对特定年级实施贯彻本科生的创新计划,探索出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这是一项涉及工业工程系几乎全部教学工作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展以来,不仅是工业工程系,各院系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相关研讨。经管学院、法学院、工物系、物理系、电子系、马院等院系纷纷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课题进行讨论,各院系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的未来“图景”已初具雏形,而且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
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召开至今,工业工程系已举办了5次研讨会,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做了深入的探讨。
2007年,工业工程系完成了建系以来“着重于知识”和“着重于实践”的两次跨越,开始了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创新力,我们究竟缺少什么?相对于工业工程系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研究生教育,国内本科生教育中偏重于知识传授的不足暴露出来。教师们感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停留在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层面,更要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与创新技能。于是,以“提升本科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一系列教学尝试与改革开始启动,这些尝试与改革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我要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创新力是创新性思维、学生个人动机和学生所能获取创新性资源的交集。”工业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郑力说,“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在系主任萨文迪的带领下,郑力、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所长饶培伦等教师开始了一项为期10个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实验。这次实验选择了本科生的三门课程为改革对象,分别采用实验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不同组学生进行授课,运用定量研究全面探索学生学习“动机”、“资源”、“思维”之间的关系。“在实验教学法中,每门课程都会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讨论。”饶培伦介绍说,“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提供包括课程项目具体描述的教学大纲,并提供如何处理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等具体信息。我们会在课前和任课教师讨论提问引导、如何留作业等每一个细节,再通过课堂记录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虽然辛苦,但这项实验成果坚定了大家之前的判断。通过实验,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讨论可大大强化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单一课程对提高学生创造性作用不显著;增加学生讨论不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他们还测得了增加多少课堂讨论才能使效率最大化的数据。
与创新型教学方法实验同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也围绕着激发学生“我要学”紧锣密鼓地展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讲授者、布置研究型的大作业、通过SRT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中,开发了学生群体性的学习行为,建立了工业工程系特有的专业文化。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具有交叉性的学生团队组织,并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就连让一些教师和学生头疼的“学习与社会工作时间分配”问题,工业工程也尝试着有效的解决方法,其途径不是“分割”,而是基于学生兴趣的“融合”。根据偏重管理的学科特点,教师允许学生在一些科目中将自己组织的典型学生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和运作作为专业课程作业;教师可以在同时包含学生专业课程信息和社会工作信息的数据库中动态观察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对学生的任务分配;另外,专业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项目来源。
工业工程系还为学生的创新力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工业工程系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系列课程,建立了更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和实验室也相继建立。其中,“物流系统实验室”因其设计独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能检验学生的决策能力,获得了2007年美国工业工程学会(IIE)“教学创新奖”以及2008年英国工效学学会主席奖章。“人因工程实验室”也成为中国工业工程学界中具备了研究心理与生理、个体与群体的条件,包括人机交互、工作环境与组织、虚拟现实与仿真、人体运动跟踪和人体测量设备的实验室。
改革对工业工程系的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效果。2008年,大四学生高斐、高超和董俊宏的企业生产实习论文获得了美国工业工程学会学生论文竞赛冠军。
但这些探索与成功并没有让工业工程系停下探索的脚步。每一次研讨都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参与。在第四次研讨会上,不仅有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的专题讲座、教育研究院专家李曼丽的主题发言,还有本系教授的授课思考和学生们的教学建议。
“现在所做的远远不是我们的结论,我们还在探索。”郑力说,“我们希望将教育的所有环节都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单元的组合,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推进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深度,从而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力的道路。这条路会很漫长,有可能5年、10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但我们会长期不懈地坚持。”
工业工程系将以创新型教学方法实验为基础,开展“本科生四年创新力培养教学研究规划”,通过对特定年级实施贯彻本科生的创新计划,探索出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这是一项涉及工业工程系几乎全部教学工作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展以来,不仅是工业工程系,各院系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相关研讨。经管学院、法学院、工物系、物理系、电子系、马院等院系纷纷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课题进行讨论,各院系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的未来“图景”已初具雏形,而且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
(转载自清华新闻网-新闻中心记者张菀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