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新闻

创造一个让杰出人才更容易“冒出来”的好环境

日期:2012-05-1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建议:对很多院校来说,短期内很难做到经费与生源的根本性改变,更有效的策略可能是,立足学校现实,清晰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对此,清华大学的几个院系已有较成功的实践。课题组在调研几个实施本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院系后,发现它们在课程认知目标、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生师互动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清华的平均水平。譬如,清华的工业工程系非常强调课程对学生的学业挑战,特别是在高年级,教师通过强化“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刺激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系的课程还十分注重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具有不确定性的任务, 训练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应用到实践中。此外,课题组发现,清华经管学院的课程设计也十分强调“学生合作完成项目”。

报告指出,这两个院系的学生在“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他人有效合作”三项上的得分显著超过了清华学生的平均水平。而这三项能力已被研究证实,是大学毕业生实现创新所必需具备的重要能力和素质。

课题组从清华大学的院系调研中获得的启示是:院系的积极探索和首创精神是大学改革的活力所在。院系应当成为改革的龙头,不断创造和形成经验。

史静寰说,大学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塑造”杰出人才,而是创造一个使得杰出人才比较容易“冒出来”的好环境,是对具有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刺激、支持与帮助。“好的大学教育应该成为杰出人才成长的沃土,发展的助推器。”她说。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5月16日03版中美研究型大学差在哪里一文》

原文链接

Latest news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