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于帅帅
对学生而言,英语不是要不要学好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工业工程系能不能学下去的问题。
课程的任课老师是“挑战者”,选课学生是“被挑战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挑战者,一定要挑战到每一个学生都出一身汗的境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有所悟和有所得。
知识培养的确很重要,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为重要,综合素质越高,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天花板”便越高,发展空间也更大。
在工业工程系教学副系主任张伟教授的办公室里,停放着一辆没有后轮的 “半自行车”。据张伟介绍,这辆“自行车”可以用于在家里健身和发电,把居家锻炼与节能环保结合起来,满足高楼住户的锻炼需要。这个作品是工业工程系学生的大作业成果之一,虽还未投入实际应用,但却足以展示出学生的创新想法与实际动手能力。
工业工程系自 2001年 10月建系以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便从未停止。十余年来,它充分发挥国际化的高起点优势,探索挑战性教学,强调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国际化的高起点优势
工业工程系建系之初就坚持践行学校为其定下的高起点、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化举措:首位系主任加弗瑞尔·萨文迪教授为我校建国以来首位非华裔外籍院系主任;专业教材全部采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国际优秀教材;成立之后的第一年就开始招收来自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留学生,系里教师的学术研究要接受国际同行检验,教学要使用英文教材,部分课程要全英文授课,全体师生都面临着语言上的极大挑战。
工业工程系的学生们幽默地称呼自己的专业教材为 “太皇太后”,只因书皮全部为黄颜色,而且书本很厚、内容很多。张伟拿出一沓 “人因工程基础”课的学生试卷,从试卷试题到学生作答全部为英文,他总结说:“对学生而言,英语不是要不要学好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工业工程系能不能学下去的问题。”
工业工程系的国际化还可以通过其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得以具化。该系教师半数以上拥有国外一流工业工程系博士学位,所有教师均有国际进修的背景,同时每年还邀请3~4名国际著名学者来系讲学或暑期集中授课;此外,每年招收50余名博士或硕士留学生来系学习,成为我校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最多的院系。自2001年起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中德政府间双向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以来,每年接收20多名亚琛工大学生;2004年起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工程系进行暑期本科课程合作,每年有近30位美方学生来校与本系学生一同上课;同时自2011年起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联合开办全球供应链领袖双学位硕士项目。
挑战性教学的培养方式
工业工程系创新地在全系开展 “挑战性教学”———这起始于顾学雍副教授多年的探索,因教学效果良好,上学期在全系范围推广,涵盖 20门任选课程。
“挑战性教学”即指本科生培养计划将大幅提高任选课比重和灵活性,降低总学分,但与此同时提升任选课的挑战性,提高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挑战性教学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先进工程教育理念CDIO为指导,即 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挑战性”不只针对学生,也同样针对任课老师。
张伟介绍说,该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布置教学任务,关键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有所成长。课程的任课老师是 “挑战者”,选课学生是“被挑战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挑战者,一定要挑战到每一个学生都出一身汗的境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有所悟和有所得。”张伟说。

(学生在实践中挑战自我)
“但由于学生特性差异,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跑得一样快。教师会根据学生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张伟说,“挑战性并不在于题目难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难倒,而是要不断驱使学生思考,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他坦言,挑战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得不到一些同学的理解,也可能挑战度控制不当。”所以需要对参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甚至保护,这也成为当前工业工程系推行挑战性教学的重要挑战。
强调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工业工程系来说,学科特点兼具工程与管理两方面,因此在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上从未懈怠。每门课程的团队作业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历练和提高,在课程设置上也重视融合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工程知识、数理基础以及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打造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011年工业工程系建系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及现场庆典资料制作全部出自学生之手,这体现了学生在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自国际顾问委员会的一位工学院院长参加完庆典仪式后,对学生们的表现赞叹不已,表示愿意接收任何清华工业工程系推荐的学生并提供院长奖学金。“知识培养的确很重要,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为重要,综合素质越高,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天花板’便越高,发展空间也更大。”张伟总结道。
创新型教学和实验实践型教学也是工业工程系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建立了以助教为主体的教学反馈机制;在实验室建设和设备配备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了物流系统实验室、生产工程与系统仿真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三大实验室,实验教学成果获得国际工业工程学会教学创新奖和多个校内实验技术成果奖。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必修课“生产实践”已成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发挥创造性的重要平台。学生们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线运行状况,并针对运行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如今工业工程系的学生实践已不再像建系之初时那样需要发动全系力量联络实习企业,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为工业工程系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很多大型企业开始主动提供实习机会。“我们今年还将留学生队伍和部分兄弟院校优秀学生吸收进来。”张伟补充道。
经过10年的发展,工业工程系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有近一半的博士毕业生赴国内近10所高校担任教职,多数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4月,包括5名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对工业工程系进行了第二次国际学科评估,认为清华工业工程系的本科教育已达到美国前10名的水平,部分研究领域的博士生培养也已达到全美前15名。工业工程系的10年犹如悠扬欢快的乐曲前奏,未来必将伴随着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旋律,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转载自新清华第18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