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师兄1996年考入精仪系制造专业,本科毕业后转到工业工程系研究人因方向,在我系顺利完成硕士博士学业。作为我系杰出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曾被评为首届工业工程系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张斌学长毕业后考取公务员,现任职于海关总署。
青葱校园
张斌学长极具亲和力,在和他聊了几句后我们就消除了紧张心理。谈到求学经历,他很谦逊地说自己的成绩一般,所以毕业后没有搞科研。虽然成绩是他口中的“一般”,但他的社会工作能力很不一般:从生活委员、班长、系学生会副主席,到紫荆志愿支队队长、辅导员、学生组组长,种类之多令人惊讶。问及对学习和社会工作的看法,张斌学长笑答,学习成绩是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面,社会工作则是学习的锦上添花。在保障学习成绩的同时,多做些社会工作,确实得到很多锻炼。他很强调社会工作对人格塑造作用,社会工作的具体事情是做人、与人交往、组织活动,工作本身不分高低,只要努力完成就好,这一点与做人异曲同工。为学与为人达到协调统一,走上社会便会有好的基础。
校园生活给张斌学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他笑着和我们谈学习工业工程专业时的一些趣事,其中赵晓波老师的课让他难以忘怀。他现在还记得赵老师的一次很难的考试,因为太难了,大家都做不出来,赵晓波老师为同学们解围的趣事。言语中他很羡慕我们能够接受系统的工业工程训练,因为在他学习的时候,工业工程系还很年轻,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都不够健全,因此他建议同学们要珍惜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
我的事业在中国
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一直弘扬“我的事业在中国”,工业工程系的就业指导方向也是鼓励同学们进入国有企业。张斌学长在谈到就业选择时,也提倡我们清华人“上大舞台,干大事业”,选择主流行业。但同时他也认为,就业选择应该多元化一些,对非主流的就业选择也应给予尊重。而他自己的就业选择,既与清华的主流爱国教育密不可分,也深受公务员父亲的影响,加上找工作时的机缘巧合,张斌学长最终选择走上公务员这一神圣的岗位。“选择公务员是选择一种人生态度”,他笑着说。公务员的生活是相对清贫的,工作常常很琐碎。在这样的岗位上,首先要学会控制和降低自己的物欲,之后要把理想(或者称之为社会责任感)放到更高位置上,干琐事的同时心中牢记理想。
专与博
问及同学们都关心的“专与博”的问题,张斌学长建议我们:在本科生阶段,着重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不妨“博”一些;研究生阶段,应该将重心放到专业知识上,此时“专”较为重要;在进入博士生阶段,就要将自己向研究型人才打造,在某个领域要深入研究,不断推进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学习。同时,他还建议我们注重培养自学的能力。在工作中,尤其是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中,专业知识用得很少。大学所学的知识不是没有用,在工作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大学知识进行对应,但要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往往需要自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在大学要珍惜学习资源,比如各种精彩的讲座及硬件设施,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培养自学能力,以备在工作中能够灵活应对实践问题、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
母校情深
谈及在清华学习10年对他的帮助时,张斌学长提出以下三点:一,清华让他树立了自信心、得到自我认可。走入社会的清华人,头上带着清华的印记,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荣耀同时也是压力,要端正态度来对待这个身份;二,清华人务实求真的作风,工科生的从实际入手的思维方式,以及优秀校友前辈们的榜样作用,都在他工作中起到了作风指引的效果,让他着眼于踏实做事、诚恳做人;三,清华是给人理想和梦想的地方。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大。理想和目标能够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只有理想在心,永不放弃,才不会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理想是心灵的休憩家园和动力源泉。
最后,张斌学长在学校百年校庆之际为同学们写下寄语:“永葆理想,追求卓越!”
在访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从张斌学长身上看到了清华人踏实的品质,同时也看到了我系培养的优秀人才,更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多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目标比努力更重要,这样的活动,无疑是同学们大学、乃至人生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系团委实践组供稿 林亨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