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新闻

启程了,海派之旅

日期:2014-01-22

——记工业工程系“人生导师”计划优秀导师张智海

学生通讯员:曹柳星

清晨的车站寂静、空旷,只能听见清脆的鸟叫声与墙上时钟的“滴答”声。八个年轻人站在站台上,每个人都握着一张任意票。他们可以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但是他们很迷茫,不知道该去哪。“轰隆——轰隆——”火车的鸣声越来越近。“上车吧!这段旅程就由我来陪伴大家度过。”他笑容满面地说道。我们陆续上了车。跟随着老师,我们新的旅程就此展开。

——题记,来自工3年级“海派小组”廖伊雯

题记中,廖伊雯同学提到的那位带领同学们开展新旅程的“他”,就是工业工程系“人生导师”计划的新生导师张智海老师。从同学们对张老师的描述可以看出,张老师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亲切和慈祥的,他的陪伴让刚进入大一阶段的8名同学减少了些迷茫和彷徨。结合张老师的姓名,组内的同学们还给自己的小组起了个独具特色的名字——“海派”小组。

‍‍“海派”小组的第一次活动,张老师邀请同学们共进午餐。为了缓解第一次见面的拘谨气氛,张老师首先“破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研究方向。午饭间,张老师和同学们就大一新生最容易面临的两方面问题——学习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交流。听到同学们反映社工、社团总是会扰乱学习的节奏,造成学习压力较大等问题,老师强调了踏实学习在大一阶段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规划好每天的学习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老师也表示,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内容较多、进度较快,所以同学们有不适应的感觉是正常的,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而是应该快速转变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多摸索、多思考,通过查找学习参考文献等方式辅助自己把每个知识点掌握透彻。张老师的讲述使同学们对未来的学习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张老师建议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未来四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做好规划,无论出国、读研、或是工作,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第一次活动中,张老师还贴心地提醒同学们要学会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感觉负能量萌芽时及时与周围的人沟通,舒缓压力,快乐学习、乐观生活。

‍‍ “海派”小组的第二次活动,为了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到工业工程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我系的“模范工厂”。参观中,张老师详细地介绍了生产线上每个工位的工作特点、每一台设备的用途,还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同学们对工业工程的各个研究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工作台的高低设计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属于人因方向的研究内容,而生产线的布局、工位的安排则更多偏重工程系统的研究范畴。为了鼓励同学们自主地思考,在参观茶饮料的生产线时,张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生产线布局才能让工人从生产线终点将纯水搬运至生产线起点的次数减少,从而提升效率、减少疲劳。同学们在一番讨论后确定了U型流水线布局,小小体会了一把作为工业工程师优化现场的成就感。通过参观我系“五脏俱全”的小型模范工厂,同学们窥见了工业工程的大世界。“海派”小组的胡安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表示,完成这次参观后,自己对工业工程专业在生产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未来的专业课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图为张智海老师在模范工厂介绍生产线的设备

作为三字班新生的人生导师,张智海老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亲近、可以依赖的陪伴者,更多地,他承担了一个引路人的工作。张老师对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让初入大学的新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而一次模范工厂的参观,让新生们对本专业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同学们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兴趣。相信在张智海老师的带领下,“海派”小组的同学们能在大学读度过充实、有收获的时光。

Latest news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