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南婕) 7月6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工业工程系等十个院系协办的2012级(首届)工程管理硕士毕业典礼在主楼接待厅举行。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联合院长张纲,中航工业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龙平,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马思宇副司长、李宣庆处长,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杨斌,副院长高策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潘际銮教授,全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贺克斌以及有关培养院系的负责人和首届37名毕业生参加了典礼。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力主持了典礼。
(图为毕业典礼现场 摄影:学生记者李钧翔)
杨斌代表学校致辞,对37位获得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的毕业生顺利毕业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工程管理硕士对清华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硕士项目,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范式,具有交叉和创新的色彩,研究生院和各个培养院系一起积极探讨探索,充分发挥了清华大学自1991年举办专业学位项目的优势和传统。首届学生作为该项目探索过程中创业团队的重要成员,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包容了项目建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期待这个新项目在今后的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越办越好,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图为杨斌院长致辞 摄影:学生记者李钧翔)
张纲则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工程质量作为切入点,向探索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清华大学教师表示敬意。他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增效升级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导方向。现代工程出现的建设规模巨大、决策流程复杂、技术种类繁多、组织机构庞大、时间跨越漫长等问题以及技术、装备、人员、材料和信息高度耦合的特点,都对工程管理和工程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迫切需要一批有雄厚工程技术背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的设立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意义。
(图为张纲参事致辞 摄影:学生记者李钧翔)
潘际銮教授则以一位在清华大学工作66年的老教师的身份,对该项目的学生提出了几点期望:期望大家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结合将来在工程当中不断总结的经验,秉承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在重大工程建设当中实施科学管理;期望大家在重要的新产品和设备产品开发制造和生产过程中起领军作用;期望大家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以至国际接轨过程中展现创造的能力;期望大家在重要产业工程与科技的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管理中发挥综合的作用。
(图为潘际銮院士讲话 摄影:学生记者李钧翔)
贺克斌作为亲身经历设计该项目过程的专家,从国家需求和清华实践两个方面希望工程管理硕士项目在中国从工程大国到工程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为贺克斌副主任讲话 摄影:学生记者李钧翔)
龙平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寄语毕业生要继续坚持学习,把今天的毕业作为新的起点。他指出,工程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学科,同时要不断开阔视野,持续关注科技与管理的前沿,还要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善于发现机遇并主动创造机遇,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他还鼓励毕业生们要善于挖掘和创造资源。
(图为龙平董事长讲话 摄影:杨振)
教师代表工业工程系刘大成副教授和2012级首届毕业生代表冯超也分别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图为教师代表刘大成讲话 摄影:杨振)
(图为学生代表冯超讲话 摄影:杨振)
典礼上,毕业生代表向研究生院赠送了“雨细风清,满园芳华”纪念匾,还为工业工程系捐赠首笔工程管理硕士奖学金。
(图为毕业生代表向研究生院赠送纪念匾 摄影:学生记者李钧翔)
高策理做总结发言,他希望毕业生要注重想法的积累过程,加强学习和交流,同时注意团队合作和建设,希望大家牢记母校的嘱托和作为清华人所意味着的责任,要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图为高策理副院长讲话 摄影:杨振)
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工程管理硕士(MEM)学位是2010由中国工程院提议、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专业学位,其目的是要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和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清华大学作为全国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秘书处单位,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工程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高校,全校共10个院系(工业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环境学院、电机系、自动化系、工程物理系、精密仪器系、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软件学院、机械系)协同共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学科优势,努力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人才质量,必将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和未来的产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