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局长顾绍平率队赴清华大学开展专题调研,围绕质量强国建设、产学研深度合作等议题,与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专家团队展开深入交流。调研期间,顾绍平一行实地考察了三大前沿实验室,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质量管理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走访前沿实验室,锚定科技赋能质量管理新方向
顾绍平一行首先参观了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的应用场景。随后,调研团队走进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生物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如何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这些实验室在高精度制造、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质量控制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撑。顾绍平指出,前沿技术与质量管理的结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形成 “技术-质量-产业” 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调研团队参观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


调研团队参观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调研团队参观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
深化产学研合作,共议人才驱动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交流会暨质量院管理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顾绍平及团队与清华大学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茂华,质量发展局综合处处长吴华龙,质量发展局质量管理处处长陈伟亮,质量发展局综合处副处长庞堃,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部博士戴群特。
清华大学方面,参会专家有工业工程系主任、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管委会主任李京山,工业工程系教授、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院长李彦夫,工业工程系教授、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凯波,智库中心副主任杨秀,工业工程系教授、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主任张伟,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党委副书记于瑞峰,工业工程系副教授梁正霖,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岳小伟等共同参与研讨。
李彦夫汇报了研究院在质量政策研究、企业质量管理、智能运维等领域的进展。作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清华大学共建的重要平台,研究院近年来承担了中国质量奖评选支撑、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重点专项等关键任务,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半导体制造智能检测、电动自行车电池质量提升等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
双方围绕 “质量管理案例库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与质量管理”“质量教育及人才培养” 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针对案例库建设,顾绍平强调,需借鉴经管、公管学院的 MBA、MPA 教育经验,打造 “理论-案例-实践” 一体化平台,推动质量知识在企业中的落地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将共同推进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硕士项目、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等计划,构建覆盖战略层、技术层的多层次质量人才体系。

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年度会议
AI推动产业发展,共创数据助推质量科学新机制
岳小伟在《AI 时代下的质量科学》专题汇报中,系统阐述了深度神经网络、数字孪生等技术在超高精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如半导体制造中的智能检测、海上风电设备的可靠性管理等。顾绍平指出人工智能是推动质量科学变革的核心力量,总局将支持研究院在大模型质检、质量强链等领域的科研攻关,特别是针对家装建材、新型显示等民生与战略产业,开发适配的质量标准与评估方法,助力质量基础设施升级。
争取标准话语权,开拓品牌助力质量强国新出路
顾绍平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质量发展必须坚持 “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 并重,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需进一步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质量政策制定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支撑。他特别指出,当前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排名与经济地位存在差距,需通过指数模型优化、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等途径,推动 “中国质量” 走向世界。

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年度会议交流现场
针对下一步合作,双方将在质量年会、政策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协同,尤其在 “质量服务” 与 “质量教育” 两大板块形成特色品牌。顾绍平表示,总局将持续支持研究院开展质量强国战略研究,期待双方共同打造 “政产学研用” 一体化典范,为我国从 “质量大国” 迈向 “质量强国” 贡献清华智慧。
未来,双方将以共建研究院为纽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质量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国际标准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建设质量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
编辑:王子鑫
审核:李乐飞